人民网惠州3月29日电 (林龙勇)近年来,从草根到大导演、大明星,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微电影创作。随着互联网、手机移动终端的发展与应用,人们更喜欢“微”时代的影视作品。3月28日,惠州举办了首届粤港澳微影视作品文化交流周“2014中国微影视业态发展高峰论坛”。来自香港、澳门、北京等专家学者、著名电影导演以及微影视创作爱好者齐聚一堂,就就网络时代的微影视发展、现状、趋势以及期望,还有对微影视的艺术性及商业性等论题共同进行探讨交流。
中国微影视业态发展高峰论坛现场。林龙勇 摄
微电影趋向平民化 要向专业化发展
微电影的历史很悠久。据了解,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,香港就已经有微电影的创作,当时称“实验电影”。1975年香港实验电影展由香港政府市政局和民间电影会协办,到1977年改名独立短片。
1973年,在香港第一届实验电影展中,著名导演吴宇森,当年仅19岁的他与朋友合拍了《偶然》与《死结》,获得第一届实验电影展大奖。
“那时很多年青电影人通过创作实验电影,慢慢发展成为大电影导演。”香港著名电影人唐明基,1975年曾以微动画《十面埋伏》获得香港实验电影展动画片奖。
香港著名电影人钟敏强认为,作为中国任何一个公民,都应该关注微电影的发展,并非只是青年人的专利,有些成年人或长者也正在学习,通过微电影的方式,来表达自己的生活理想与方式。
“通过简单的工具,不多的投资,把梦想变成现实,”钟敏强指出,电影艺术进入寻常百姓家,慢慢平民化,这预示着电影事业将迎来新的春天。“已经是一种平民化普及的东西,接下来要有个专业化提高的过程。”
微影视目前投入不多 效益却很大
2014年1月20日,针对部分网络剧、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在题材选择、节目内容、制作资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,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了《关于进一步完善网络剧、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补充通知》。
国家广电局电影发展研究所所长刘汉文现场作主题发言。林龙勇 摄
国家广电局电影发展研究所所长刘汉文表示,国家对微影视在内的文化产业重视程度越来越高,对微电影建立规范的管理格局,以及各种具体意见措施的出台, 这些都为这些为微电影行业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。
“用户的发展迅速非常快。”刘汉文指出,2013年全国拥有手机的用户是12.7亿,约6.8亿的互联网用户中,就有5亿手机用户。这么大的用户规模,对微影视的发展空间是可想而知的。
刘汉文表示,这次活动所征集的微影视作品的成熟程度以及创新灵感的火花,均出乎自己的意料,让人耳目一新。“现在,可能对于文化行业或微影视的投入不会太多,但带来的效益会更大。”
平衡微电影艺术性与商业性 票房不代表影视未来
“按我的理解,把微电影分为三种。”钟敏强介绍,第一种,是几分钟很短的微视频,传扬真善美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价值观的东西。第二种是商品微电影,在在潜移默化中,把广告隐藏在微电影作品起来发展,通过软性手段达到广告目的。第三是真正体现电影艺术的。
据介绍,在国内外,微电影现在采取商业的模式在发展,成为了广告商最新潮的手段之一。同时,现在很多网络电视与地方电视台,也在陆续发展微电影,钟敏强认为,“要先做好微电影的专业性,才能做好其商业性的特点。”
同时,钟敏强指出,在中国的电影界,现在什么都以收视率票房为价值标准,“是不是就能代表了中国电影电视的未来呢?”他也批评了有些电视电影一味追求票房,却忽略质量内容以及存在各种问题。
微电影之路并不平坦 要建立补助基金
对于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电影创作行列,唐基明指出,拍短片到执导大电影的过程绝非是一条直线平坦路。
“开拍和完成第一套微电影,让人家看到,然后赏识自己,绝对是一个重要的起点。”唐基明也呼吁,应该多些像此次活动的交流影展,让年青导演们能够有机会去展示自己第一次或初期作品。
据了解,一部高质素的“独立微电影”,由剧本发展,到后期完成需要起码半年去完成,大约8至12万的资金。
“毕业后,通常很难继续拍摄超过2部至3部的20至30分钟规模的短片。”唐基明提到很现实的问题,一个年青电影导演毕业生,如果没有得到外界稳定的补助,很难开展微电影创作。
针对这一问题,唐基明希望可以尽快建立健全的微电影文化的补助基金,完善的营销、放映、资金回报系统,才可以常规性的维持和发展独立微电影这个片种,让这些才华受肯定的年青导演能够稳定地,专心地继续微电影创作,提升质量内容
“我们不能只是满足于大学毕业生或业余爱好者拍摄制作的微电影。”唐基明指出,应该想办法提高独立微电影的水平,向高质量大电影看齐的标准来要求独立微电影。
发展地方特色微影视 命题式工作坊助力发展
现在全国各地都在不断加强对微电影的发展与投入。现场有观众提问,作为此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的惠州,接下来对微影视发展有什么计划或扶持政策呢?
中共惠州市委常委、宣传部长黄雁行表示,惠州将充分发挥其历史文化与地理优势,只有以政府主导、市场运作、大家同参与,才能助推这一行业的发展。黄雁行希望,争取举办明年第二届粤港澳微影视作品文化交流周活动,计划将活动扩大到粤港澳台两岸三地的微影视文化交流。
现场专家学者提出建议,可以用命题的方式,发起微影视创作活动,吸引更多优秀的影视创作团队来到惠州市进行拍摄创作。另外,惠州可以考虑建一个微影视作家工作坊,把获奖的最好的导演集中在这里研讨创作、拍摄,从而慢慢建立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文化龙头单位。
|